你脑子里真有一塑料勺塑料!咋整啊?
专注营养健康--健微营养科技
微塑料的隐形入侵:从环境到人体
微塑料(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已广泛分布于土壤、水体、空气,甚至人体器官中。最新
研究发现,成年人大脑中微塑料的平均含量相当于一个一次性塑料勺的重量(约1克),浓度比
肝脏、肾脏等器官高7-30倍,而痴呆症患者脑内微塑料的浓度更高出3-5倍。2016至2024年间,
人类大脑中的微塑料含量增加了50%。这些颗粒不仅来自瓶装水、塑料容器和超加工食品,还可
能通过空气吸入(成年人每年吸入超6万个微塑料颗粒)进入人体。
更令人担忧的是,纳米级微塑料(小于200纳米)可能穿透血脑屏障,直接损伤神经元。动物实
验表明,微塑料暴露会导致肝脏功能异常、肠道炎症,甚至影响生殖系统。尽管部分微塑料可通
过粪便排出,但纳米级颗粒可能长期滞留体内,引发慢性炎症和氧化应激,增加心血管疾病、癌
症等风险。
植物乳杆菌:肠道中的“塑料清道夫”
面对微塑料的威胁,科学家将目光转向益生菌,尤其是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这种常见于发酵食品的益生菌,近年被证实能通过多种机制降低微塑料的危害:
1.直接吸附与排出
植物乳杆菌的表面结构可像“磁铁”一样结合微塑料。例如,植物乳杆菌DT88和副干酪乳杆菌
DT66和实验中吸附了多种塑料类型(如聚乙烯、聚苯乙烯),形成“菌-塑料团”后通过粪便排
出,使小鼠肠道内微塑料残留减少67%,排泄率提高36%。即使吸附能力较弱的菌株(如DT22),
也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平衡间接促进微塑料排出。
2.修复肠道屏障
微塑料会破坏肠道紧密连接蛋白(如ZO-1),导致“肠漏”。植物乳杆菌能修复受损的肠道屏障,
减少毒素和塑料颗粒进入血液。同时,其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如丁酸)可抑制炎症反应,
缓解肝脏和结肠损伤。
3.调节免疫与抗氧化
植物乳杆菌通过增强抗氧化酶活性(如超氧化物歧化酶),中和微塑料引发的自由基,减轻氧化
损伤。此外,它还能调节肠道菌群,抑制有害菌(如脱硫弧菌)增殖,恢复菌群平衡。在小鼠实
验中,补充植物乳杆菌显著降低了肝脏炎症标志物(如谷丙转氨酶),并逆转了微塑料导致的肠
道菌群紊乱。
如何有效利用植物乳杆菌?
1.选择特定菌株
研究表明,不同菌株的效果差异显著。例如,植物乳植杆菌CCFM1372(专利菌株)可降低肝脏
和结肠中微塑料蓄积,并改善肝功能。消费者可关注含高活性菌株的益生菌产品,活菌数建议
≥10⁹ CFU/g。
2.科学服用方法
服用时间:餐后30分钟内最佳,避免胃酸破坏活性;
搭配建议:与膳食纤维(如低聚果糖)同服可增强效果,但需避免与抗生素同时使用;
3.日常防护结合
植物乳杆菌不能替代减少暴露的举措。建议:
减少塑料接触:改用玻璃/不锈钢容器,避免加热塑料包装食品;
过滤饮用水:瓶装水微塑料含量是自来水的20倍以上;
使用HEPA滤网:减少空气中的微塑料吸入。
微塑料污染是一场无声的全球危机,而植物乳杆菌为代表的益生菌,或许是我们对抗这场危机的
“绿色武器”。在等待更多科学突破的同时,减少塑料使用、合理补充益生菌,或许是每个人都
能践行的健康选择。
健微营养科技专业研发、代工益生菌、益生元等微生态制剂
联系人: 王先生:13702276167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