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处罚的“新冠肺炎造谣者”到被称为“可敬的人”,经典益生元是否也能华丽转身?
1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官方公众号发布文章《治理有关新型肺炎的谣言问题,这篇文章说清楚了!》。文章从谣言的定义,起源,标准等角度,重新评价了武汉8名造谣者的案件,认为武汉8名人员主观上并无恶意,行为上并未造成严重的危害,不应受到惩罚。这篇文章拨乱反正,为武汉8名人员恢复了名誉。
1月29日晚,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与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对话时,曾光表示:这8个人是可敬的,我们事后评论,可以给他们很高的评价,他们是事前诸葛亮。
1月30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流行病学资深终身教授张作风在接受《知识分子》主笔邸利会采访时说:如果没有这8名散布“谣言”者对这次新发传染病暴发的预警,这次暴发流行可能会比现在更严重。
最高法公众号文章说:在武汉市公安机关处罚的8名发布“华南水果海鲜市场确诊7例SARS”的案件中,如果机械地理解适用法律,我们的确可以认定,鉴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不是SARS,说武汉出现了SARS,属于编造不实信息,且该信息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符合法律规定的编造并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给予其行政处罚甚至刑事处罚,有其正当性。但是,事实证明,尽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并不是SARS,但是信息发布者发布的内容,并非完全捏造。如果社会公众当时听信了这个“谣言”,并且基于对SARS的恐慌而采取了佩戴口罩、严格消毒、避免再去野生动物市场等措施,这对我们今天更好地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可能是一件幸事。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机械地理解适用法律,那么“可敬的人”完全是可以被处罚的。其实类似情况在功能食品领域也存在。
按照相关法律法规,食品不得标注或暗示具有预防、治疗疾病作用。对于立法严厉打击夸大保健食品功效,甚至将普通食品包装成神药坑害老年人的骗子必须绳之以法我们是举双手赞成的,他们不但坑害消费者,也损坏了整个行业的整体声誉,但在法规具体执行中严格到禁止一切功能食品宣传对健康有促进作用却令到本来是营养知识传播者的营养科技人员、功能与营养食品行业从业者“哑口无言”。
1月27日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的治疗措施中提到“可使用肠道微生态调节剂,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预防继发细菌感染”。而肠道微生态调节剂主要是益生元、益生菌及其制品,它们更多地是以食品形态出现的,比如最经典的益生元——低聚果糖,符合国标GB/T23528的低聚果糖本身就是一种食品配料,也可以是一种直接销售的终端品,虽然归属于食品,但无法抹杀它作为世界公认的益生元,微生态调节剂的地位,禁止宣说它对健康的促进作用更是不应该。
另外,由中国营养学会编撰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中对低聚果糖的生物学功能介绍也向居民科普了低聚果糖的健康促进作用:
1、改善肠道菌群:有实验表明低聚果糖能够被结肠中双歧杆菌、乳酸菌等利用发酵,从而显著刺激结肠益生菌的生产,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低聚果糖被发酵产生的SCFA是其拥有润肠通便、增强肠道免疫、预防结肠炎等作用的重要物质基础。
2、缓解便秘:低聚果糖属于小分子质量的水溶性膳食纤维,能吸收水分使粪便变稀,并且其被肠道菌群发酵产生SCFA降低结肠pH ,可刺激结肠运动,从而促进排便。
3、调节血脂作用:有人体试验的报道,低聚果糖还具有辅助降血脂作用,该作用被认为是由于改善了肠道菌群的结果。中国曲丹(2010)、Genta 等(2009)分别报道了低聚果糖摄入一定时间后,可显著降低原发性高血压人群、2型糖尿病人和肥胖及绝经前妇女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
但当前情况是,如果你售卖的低聚果糖类产品是属于食品的话,你绝对不可以宣称具有“润肠通便”的功效,即使这个产品可以让相当一部分便秘者在3~6小时内通便,以至于出现这样的梗:低聚果糖的功效只可以用屁股说,不可以用嘴说。
最高法说,谣言止于公开。对于功能性食品领域,我们认为打击非法虚假宣传的有力做法是让正规企业敢于做科学宣传,民众广为认知东西就不会被不法之徒包装成神药来害人。
随着认知的不断提升,“造谣者”可以成为“可敬的人”,我们期待典型益生元的健康促进作用也可以口口相传。
广东健微营养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微生态营养品的研发与生产,其中肠道微生态调节剂是我们主打产品,我们为不同客户、经销商定制有多种各有特色的益生元、益生菌、合生素等产品,我们将与所有客户一起为全国人民最终战胜新型冠状病毒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