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守护心血管健康的“隐形卫士”
健微营养科技--专注营养健康
动脉粥样硬化与肠道菌群的千丝万缕
你可能不知道,我们每个人的肠道里都住着数万亿的微生物,这些被称为“肠道菌群”的小生
命,不仅是消化的帮手,还与心血管健康息息相关。近年来,科学家发现,肠道菌群的失衡可能
悄悄推动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而调整菌群极有可能成为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新策略。
一、肠道菌群:从“消化助手”到“心血管调节器”
肠道菌群包含上千种细菌,它们分解食物、合成维生素,还能产生多种代谢物。例如,短链脂肪
酸(如丁酸)能保护肠道屏障、减少炎症,而氧化三甲胺(TMAO)则会促进动脉斑块形成。菌
群平衡时,这些代谢物协同维护健康;一旦失调,有害物质渗入血液,可能引发全身炎症,加速
血管损伤。
关键发现:
TMAO推动斑块形成:红肉中的胆碱、左旋肉碱被肠道菌代谢为TMA,经肝脏转化为
TMAO。TMAO会阻碍胆固醇代谢、促进泡沫细胞堆积,直接推动斑块形成。
短链脂肪酸的保护力:膳食纤维被菌群发酵后产生的丁酸、丙酸,能加固肠道屏障、抑
制炎症因子,从而延缓AS进展。
二、肠道菌群失衡如何“攻击”血管?
1. 肠道屏障破损,毒素入血
当有害菌(如大肠杆菌、普雷沃氏菌)过度增殖,肠道屏障被破坏,内毒素(如脂多糖)渗入血
液,触发全身炎症,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为斑块形成埋下隐患。
2. 代谢紊乱推波助澜
胆固醇代谢失调:瘤胃球菌等有害菌干扰脂质代谢,导致血脂异常;而阿克曼氏菌减少会降低
有益代谢物水平。
胆汁酸失衡:肠道菌群转化的次级胆汁酸可能通过激活特定受体(如TGR5)调控血小板活性,
影响血栓形成。
3. 特殊菌群的“致命操作”
普雷沃氏菌:高脂饮食会促进其增殖,增加TMAO产量,加速AS。
大肠杆菌毒力系统:2型糖尿病患者的肠道中,大肠杆菌通过Ⅲ型分泌系统(T3SS)破坏肠道
屏障,诱发铁死亡和炎症,加剧AS。
三、干预肠道菌群:防治AS的新希望
1. 饮食调整:从源头优化菌群
地中海饮食:富含膳食纤维、抗氧化成分,可增加短链脂肪酸,抑制有害菌。
减少红肉和加工食品:降低胆碱、左旋肉碱摄入,减少TMAO生成。
2. 益生菌与益生元
特定菌株:如阿克曼氏菌可减轻炎症,降低斑块负荷;双歧杆菌、乳酸菌则能改善血脂。
益生元补充:菊粉、低聚果糖等可促进有益菌生长,增强肠道屏障。
3. 粪菌移植与药物研发
粪菌移植:将健康供体的菌群移植给患者,已在动物实验中成功减轻AS。
TMAO抑制剂:如3,3-二甲基-1-丁醇(DMB),可阻断TMAO生成通路。
4. 天然化合物的潜力
葛根素:抑制普雷沃氏菌,降低TMAO水平,显著缓解小鼠AS病变。
次级胆汁酸调控:通过靶向TGR5受体,抑制血小板过度活化,减少血栓风险。
四、未来展望:个性化菌群治疗
尽管研究已取得突破,但肠道菌群与AS的关联仍存在复杂性和个体差异。例如,不同人群的菌群
结构、基因背景和饮食习惯均会影响干预效果。未来,科学家计划:
精准调控菌群:开发针对特定有害菌的靶向疗法(如噬菌体或抗体)。
代谢物监测:通过检测血液中的TMAO、短链脂肪酸等,评估AS风险并定制干预方案。
跨学科合作:结合人工智能分析菌群大数据,预测疾病进展并优化治疗策略。
结语
肠道菌群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如同一场微观世界与血管健康的“对话”。通过调整饮食、补
充益生菌或研发新型药物,我们有望从肠道入手,阻断AS的发展链条。这一领域的突破不仅为心
血管疾病防治提供了新思路,也提醒我们: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守护“肠-心”平衡的关键。
本品为活菌型即食益生菌粉,不是固体饮料。
健微营养科技专业研发、代工益生菌、益生元等微生态制剂
联系人: 王先生:13702276167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